这篇文章其实酝酿了半年多,我一直想写又不敢写,发出来也会引起一些争议。我不知道里面写的这些内容能不能改变你们的命运,但是很有可能改变我的命运。
这些年我有时候也很失落,也在反思自己为啥都是挣点小钱,没发到大财。你要说我不够聪明不够有能力,我觉得我还可以,很多比我有钱的人感觉比我还笨一些;你要说我不够努力,好像我也不是那么懒;你要说我太过于佛系,太小富即安,也确实有那么一点。但是我觉得说得还不够透,我这次就把话挑明了,我没有发到大财,也可能是你没有发到大财的重要原因,就是我们的事业从来都是“0杠杆”。
我曾经也是一个“谈杠色变”的人,而且至今我也认为这是对普通人更友好的生活方式。但是如果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积累,要实现从1到10的蜕变,我觉得还是要理性的去看待“杠杆”这个问题。这里的杠杆也不单只是说资金杠杆,其实还有其他维度的杠杆。
这几天我想了很久:从0到1,可以靠努力,可以靠爹妈,可以靠才华,甚至纯走运也可以。但是从1到10,往往就需要加杠杆。我们这里说的10,可不是几百万的事情,可能是以亿为单位。
像我和笛嫂出去旅游,喜欢拿个ipad玩《大富翁4》,每次都是她赢我输。其实我觉得自己也玩得不错,游戏里面炒股也是赚,炒房也是赚,玩点卡道具也玩得不错,但就是财富拼不过笛嫂。后来我仔细观察笛嫂的游戏操作,发现她每次游戏一开始就跑去银行贷款,有多少贷多少,然后跑去道具店买红卡(可以操纵股价),然后把所有钱都砸到一只股票上,用红卡操纵股价一波涨,财富直接就起飞了。你不管怎么努力,靠常规操作你都赢不过加杠杆又赌对了的人,现实和游戏里都是一样。
比如一个公司,一年赚500万,听起来很多,但是跟资本市场的杠杆作用相比,真的是非常低效率。一年赚500万的公司如果上市,给它20倍市盈率,估值直接就上亿了,如果再包装一下概念,财务报表美化一下,给人一种快速增长有前途的感觉,可能估值就奔着10亿甚至几十亿去了。那些身价几十亿几百亿的大富豪,难道他们就是持有的几十亿、几百亿现金吗?其实也不是,也就是这种杠杆化后的财富。
从一到十,财富快速增值,主要就是三步:
寻找洼地——用足杠杆——等待爆发。
都说创业者要all in,原来我以为是说要努力,现在看来是说要加杠杆。今天我们要谈的杠杆,我并不想局限在狭义上的资金杠杆,那样写影响也不好,而且也不全,我把广义的杠杆分为三类:金钱杠杆,人的杠杆,流量杠杆。
金钱杠杆
这个很好理解,炒股融资融券是杠杆;炒币玩合约是杠杆;贷款买房是杠杆。
现在看来,贷款买房真的是适合普通人最优质的杠杆了。两个人同时有100万现金,其中一个在银行存了3年,增值不到10万;另外一个用100万付了个首付,贷了200万,买了个300万的房,三年之后房价翻了倍变成600万,这个人的净资产就变成了400万,远远甩过那些把钱存银行的人。这其实就是杠杆的力量,它能快速放大你的财富增值。
其实像那个炒房的水库论坛,讲的那些东西,不管是怎么选房,怎么套信用卡,怎么打擦边球绕开限购政策,本质上都不外乎两点,一是选择合适的标的,二是尽可能加杠杆。
其实同样的套路,你放到今天,也可能适用,比如你现在借钱去海南炒房,也许未来也能赚一波。但我自己不是房产专家,也不下结论,只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大家思考。
关于金钱杠杆这个话题,确实也比较敏感。像我自己,除了有房贷算是杠杆,其他投资从来没加过任何杠杆。炒股用的都是闲钱,不会影响我自己的生活和生意周转,这样也握得住。因为这篇文章还是给大多数和我一样的普通人看的,所以我觉得这样的风格可能还是比较适合我们大多数人。我当时买福田汽车花了不到200万,现在股市里已经300多万了。如果当初加了杠杆,可能现在已经破千万了,也可能已经归零了。
未来如果真的有一个标的超级超级看好,如果我们对它的把握能到九成,如果觉得这辈子把这一仗打赢了就财务自由了,也许我可能会稍微打破自己的原则。我觉得以我的性格,倒不会去证券公司融资,毕竟波动稍微大点就给强平了;如果只是把家里没住人的房子给银行抵押了,贷点款出来投进股市,是有可能的。然后再靠自己营销和美妆事业的现金流维持整个体系的基础运营,理论上也是行得通的,但就是抗风险能力变弱了。
即使这些事情都还没发生,写到这里,我都感觉有点累。所以也能想象为什么很多大老板压力这么大,主要还是加了这么多资金杠杆,有点风吹草动就完蛋了。想起那句讲有钱人的老话:花不完的钱,还不完的债。
你如果觉得钱的杠杆让人压力太大,可以看看后面两个杠杆。
2
人的杠杆
我自己的事业,不管是营销还是美妆,基本都是自己自己做IP,自己做内容,自己去把控。没有合伙人,招的员工也都是负责些边角料的简单工作,关键环节都是我和笛嫂自己牢牢掌握。这样做的好处是很省心,没啥纠纷,内部员工就是跳槽了,我们也不会担心他带走我们的核心资产。总而言之,不用过多面对“人”这个最复杂的要素。
但也有缺点,就是自己搞很累,不容易做大。像我们做美妆,我们就只有“前任小美”这一个IP。像我知道有很多做美妆和女装的老板,都是自己招一堆人,开个底薪,搞一堆账号孵化,反正总有几个做起来。这种操作本质上也是“加杠杆”,这样的好处是确实容易做大,但坏处是人的关系很难处理,有可能人家做大了就单飞了。有老板说,避免网红做大了单飞的最好方式就是娶她,但婚姻就一个名额,你不能把旗下全部网红都娶了。
像合伙人本质也是一种杠杆关系,你撬动了别人的金钱、精力、技术和资源,当然做的事情可以更大,但是缺点确实也是要面对“人”这个最不可控的因素,分账不均会吵架,意见不合会吵架,合伙人的老婆说闲话也会吵架。我可能是太不爱吵架了,所以一直都是坚决不合伙,以后的态度可能会开放一些。像我有个朋友,同时做工程、母婴、烤肉、网吧、医美多个业务,很多行业他都不懂,秘诀就是跟人合伙,虽然时不时个别业务爆坑,但是总体算下来也能赚钱。
推而广之,连锁加盟、招商代理、分层分销,甚至是传销和类传销,本质上都是一种“杠杆”。就是你自己没钱没精力没渠道去做,你撬动别人的时间、资源和金钱去做。放大收益的同时,代价可能是口碑受损,名誉受损,甚至是有违法风险。
我们笛友会做了6年,每年也就是交300块钱,一年收个1000多人,一年也就才三四十万。如果当年加了人的杠杆,会不会结果就完全变了,比如嫁接一些我自己的资源和服务包装一下,每个会员收3万,但是每个会员拉一个新会员可以返1万,可能赚的钱是现在的十倍。
3
流量杠杆
现在是全民自媒体的时代,很多人不理解,觉得闲着没事拍那么多视频,写那么多文章干嘛,其实是没意识到“流量也是一种杠杆”。
像直播带货,本质上就是在网上摆摊儿,你线下一个摊儿可能有时候一个顾客都没有,你线上做得好点同时几十个几百个人在线观看,相当于有这么多人围在你的摊儿前,那卖得确实多很多。一个账号你没啥感觉,如果是十个账号同时开播呢,那流量确实比你线下摆摊儿开店强很多啊。
事实上,这种“加杠杆”搞很多账号薅流量的行为还挺普遍,当年喜马拉雅app在应用商店搞推广,就是搞一堆马甲账号抢占搜索量,然后全部往自己的母APP导。像很多做淘宝店的也是,之前有笛友卖盆底康复仪,你在淘宝搜索关键词,排名前三的这三家店,都是他开的。我还认识一个老板,公司专门生产垃圾内容,就是搞一堆搬运账号,天天到处复制粘贴别人的内容,发到自己的账号群上,骗平台的流量补贴。一个账号一天骗几十块,如果同时搞几百个账号,那收入就很可观了。其实原理还是“加杠杆”,发现一个地方可以薅羊毛,就拿100把剪刀过来剪。这种搞法也不是没有风险,代价可能是大规模的封号和限流。
流量加杠杆不止是多账号这一条路,还有比如说专门去放大一个点的。比如网红伏拉夫,早期拍视频都没人看,后来发现无脑夸中国大家爱看,就开始走“爱国路线”了,现在把他外国老婆也叫上一起吃这碗饭,两口子一天到晚就吹中国;还有的发现碰瓷名人很来流量,就天天碰瓷。本质上都是在一个红利点加上了多倍的杠杆。
结语
杠杆这个话题一直以来都比较有争议,放大收益的同时确实也放大了风险。即使不是资金杠杆,“人的杠杆”和“流量杠杆”的另一头,也是加倍的风险。我既不敢保证我目前这种0杠杆的做法是对的,也不敢说合适的杠杆位置在哪儿。只是抛出一个问题让我们共同去思考:你没发财,是不是因为没找到那个红利点,或者找到了没有用足杠杆?!
拉长时间,慢慢变富,确实是一个最稳妥的选择。但是大多数人其实没那个耐心,也质疑老了才变有钱的意义,如果要想在短时间之内财富暴增,好像杠杆就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议题。
做不了时间的朋友,要不要考虑做时间的泡友?